文献条码 | 索书号 | 状态 | 所属分馆 | 所在馆 | 馆藏地点 | 架位号 | 单价 | 套价 | 入库日期 | 操作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0055586 | K825.1/7434 | 在架 | 达川区图书馆 | 达川区图书馆 | 外借室 | CNY26.00 | CNY26.00 | 2018-04-26 | 登录 |
订购年份 | 验收类型 | 验收期数 | 验收数量 | 验收日期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未找到数据 |
《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》内容简介:1962年,英国人类学家弗里曼在为中国社会学(包括人类学)发表的一篇悼词式的文章中,悲哀地看到1949年以后中国内地的社会学之归于消亡,“被冰藏”;在台湾,情况并不更好,尽管那里有一些好的学者。他认为中国社会学真正的开始是在20世纪20年代,也就是说这个短命的孩子只有二十多岁就在新兴民族国家里夭折。根据他的看法,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,已涌现出许多足以让西方记住的学者,他们包括:吴文藻、陈达、费孝通、许琅光、李景汉、李安宅、林耀华、潘光旦、冯汉骥、杨庆垄和田汝康。根据弗里曼的说法,他们当中研究非汉人群体的,就纯粹是人类学,不在该文的讨论范围。该文讨论的是中国的社会学,即汉人社会研究。在这个领域,除开人口研究和法律研究,社区研究分天下的三分之一。但是弗里曼对费孝通、林耀华和杨庆垄等人的社区研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“到目前为止我所提到的学者,他们关注的仅仅是他们省的一部分。
陈波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,获博士学位。现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、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;2005年-2006年前往美国访问,并在北卡大学东亚系、杜克大学人类学系授课。2007年-2008年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实地研究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文明/文化的历史人类学、宗教人类学、亲属制度研究、民族社会学和学术史等。